化学学科:加足马力向前冲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0-11
 
  从Web of Science情报分析来看,我校化学学科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递增,论文引用率不断提高,被引频次在ESI全球排名中不断提升。从0.64(2015年11月)、0.76(2016年 9月)、0.81(2017年 3月),上升到 0.90(2017年9月),离达到全球前1%仅一步之遥。这是学校科研水平整体提升带来的结果,是全校化学相关学科教师集体努力取得的成绩,这其中化学学院的贡献率接近70%。
  化学院建院仅有15年,短时间内能冲击到这样的水平,得益于学校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得益于化学学科对科研的准确定位。立足学校的优势,依托农业学科和生命学科做研究,是化学人确立的特色发展之路。教师们围绕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化学层面开展创新研究,打造了农业生物分析化学、生物质能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农业材料化学等四个学术团队,在农业分析化学与检测技术、农用化学品合成与制剂、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功能材料与高分子加工、化学工程与分离技术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液态碳质燃料制备、动植物生长调控因子检测、果实调控及保鲜储藏、新型农药创制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基于扎实的积累,化学学科教师在科研项目上也进入了国家队。艾仕云教授、徐静副教授是米庆华教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功能与寿命可调控的农用覆盖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与产业化”的骨干专家。周杰、朱树华团队获得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资助,“NO果实保鲜、储藏生理及调控机制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艾仕云教授主持的由天津市环保厅承担的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顺利实施。2017年,化学院立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等共计16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调动全校化学学科所有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化学学院认真研判形势,对期刊杂志影响力作分析,对全院教师论文情况进行摸底,同时出台奖励措施,营造“人人争发有影响力论文”的氛围。为统筹优化学科资源,举办“化学学科建设与生命和农业学科融合”论坛,邀请植保、动科、食科、林学、水土、资环、生科等学院教师参加,商讨充分合作的内容与形式,搭建大化学学科舞台。
  在“近期提水平”措施迅速实行的同时,化学院把“长远促发展”列为工作重点,向学校提出十条措施和建议,其中有的已经实施。一是继续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三是加快博士学位点建设,四是凝炼学院科研方向,建立健全学术团队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五是提高科技论文档次与引用率,六是加强与其它科研单位的合作,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八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九是加强外出教师的绩效考核,十是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
  化学院院长尹洪宗告诉记者,学院正努力出色完成好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辜负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底气来自于农学和生命学科与化学学科的融合,让科研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比如与动物医学学科合作的用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禽白血病病毒,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方便快捷,研究结果在化学类和生物类杂志都可以发表。学院这几年引进的青年老师,思路开阔,研究方向新,水平高,如李培强的把二氧化碳转化成乙醇、甲醇的研究,殷焕顺的肿瘤标志物分析等,研究都处于国际前沿,出好文章的几率高。学校的大力支持,让化学学科的每个老师都充满了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