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为学生创新研究“开门”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0-18
 

  “我大四上学期就进入朱鲁生老师实验室做课题,参与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写了 2篇科研论文,分别发表在SCI期刊《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总环境》(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上,累积影响因子近11.3,前不久作为学院唯一一名研二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这多亏参加了学校的 ‘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0月12日,资环学院2016级研究生周彤彤兴奋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性资助等项目,举办科技创新比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2015年学校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办法(试行)》,鼓励优秀大三学生提前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给予学生科研补助,并允许他们选修研究生课程。这些学生在报考或保送山东农大研究生时,同等条件下被优先录取,在入学时还能获得每人5000元奖金。
  据学校研究生工委书记刘孟臣介绍,目前学校已有近300名“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考取或被保送本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论文课题研究方面动手早、上手快,在 《国际生物大分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食品与农业免疫》(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取得了良好成效。
  “有些学生在研一或大四时就出了成果,这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生科学院贾乐教授欣喜地说,他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宋新玲在大四上学期进入实验室,一边参与高年级研究生菌菇方面的试验研究,一边做自己的课题论文,今年以并列第一作者在期刊上发表了2篇论文,以第一作者写的研究论文也正在投稿中。宋新玲还喜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打算继续跟贾乐老师读博。
  食科学院研二学生姜名荻也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受益者。她在大四时就修完了硕士研究生全部课程,但对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成绩不满意,在研一时又重修了这门课,最终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对此,她的导师徐志祥教授赞赏地说:“这些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状态,时间上更充裕。”
  经管学院读研二的 “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王晓丽说,申请“创新人才培养”需达到规定的条件,也就是本科前三年必修环节课程学习成绩在专业前30%,且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能优先硕博连读呢。”
  研究生处处长张春庆表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办法一举双得,既充分挖掘本科生的创新潜能,也提高了学校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完善这个办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