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校史馆小广场比往常热闹许多,农学系77届校友回母校聚会,当年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在这里见面,拍照留念。师生久别重逢,有的紧紧拥抱在一起,有的拉着手问长问短,“老师,你当年上课的笔记我还留着。”“老师,你带领我们做棉花栽培试验。”“当年你们两口子在学校谈恋爱的事我知道,但我可没揭发你们。”阵阵欢笑声让这绵绵秋雨中的小广场充满浓浓的暖意。
毕业四十年了,这次的师生、同学聚会不同寻常,场面令人感动。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他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拄着拐杖,冒雨赶来与同学们相聚;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如今也大都成了头发花白、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此次聚会,就是为了回来看看母校的变化、看看自己的老师,畅叙多年的师生情、同学情。
师生情谊感人至深
当年担任农学系主任的孙泽升在孙子陪同下来看望同学们。94岁高龄的他对大家说:“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很多人认不出来、叫不上名字了,但我还想来看看你们。”老主任的到来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很多人上前问候。贾桂田同学说:“当年孙主任一直住在农场和我们一起生活、劳动,我们都亲切地称他生产队长。”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抒发心中感慨。88岁的李晴祺教授当年是农学系副主任,听说这次聚会的消息,他十分激动。他对同学们说:“早上3点我就醒了,同学们的形象一个个浮现在我脑子里。我对你们这级同学印象特别深,现在还能叫上一多半的名字,你们不信,我现在就点名。”被李老师点到名的在场同学站起来响亮地答“到”,引来阵阵热烈掌声。李老师边点名边讲同学们的故事:“张正存、董业武当年毕业主动要求回乡当农民,毕业时是我送他们回到家乡的。”“找张洪敬,去棉花地;找戴启之,去小麦地;找崔良国,去玉米地;找李泰同,去伙房。”一个个故事让大家回忆起四十年前大学生活,大家也都夸赞李老师记忆力好。其实,能记得这么多同学,不光凭记忆力强,主要还是多年来他一直关心着同学们。他说:“这些年我无论到哪,都喜欢和学生们见见面,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
刘殿英教授对同学们说:“参加这次聚会我很激动,也觉得精神焕发,好像又回到了七十年代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们77届78届这两届学生在教学上是一个很特殊时期,那时学校把老师、同学、领导都组合成年级党支部,打破了学科、教研室的界限,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教学团队,在我从教的三十多年,我和咱们这一届的同学关系最密切,因为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搞科研、一起上课。有些同学我可能已经认不出来了,但一说出同学们的名字,你们那种可爱、调皮、青春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年教政治课的杨守平教授对同学们说:“1974年教研室解散,教师被分到了各个系,我分到农学系,与你们这届学生交流最多,感情也最深,这三年也是我最难忘的工作经历。我们与同学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同志关系。”
师恩难忘。当年的年级党支部副书记贾桂田深情地说:“那时候,老师们的待人是那样真诚、教学是那样认真、作风是那样朴实,老师们真的把我们当自己的亲人看待。这种恩情永生难忘。”
三结合教学让我们终生受益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但老师们都想方设法把课讲好。李晴祺教授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活动很认真,同学们学习和做试验也都很扎实。
刘殿英教授回忆:“那时,同学们跟着我做小麦稀播试验,一个穴播两粒种子,出两万基本苗,理论产量小麦 1200斤,实打1125斤。这就是后来余松烈院士小麦精播高产研究的初期试验。”
徐学胜同学对记者说:“我们在学校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紧密联系科研、生产实践。我们每个班、每个组都有试验地,观察小麦分蘖、观察施肥、观察品种特性。我们还参与老师的科研,我们的试验记录还被老师选入教材。”他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候,我们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在学校学到了真本领,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能发挥作用,我们希望这种优良学风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据了解,这些毕业的同学有的成为地方各级领导骨干,有的成为大学教授、研究员。提起当年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洋溢着自豪感,同学们也都感谢母校和老师的辛勤培养。
祝愿母校再创辉煌
座谈会上,农学院党委书记盖会全向校友们介绍学院发展情况,一项项国家级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奖,一个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几十年的发展成就让校友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盖会全说,这些成就是包括在座各位校友在内的几代农学人共同努力取得的,今后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努力,不断取得新成就。
李晴祺教授满怀豪情地说:“此次聚会正值党的十九大前夕,我们的聚会主题除了感恩母校、畅叙师生情谊,也应当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盼望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带来更多新的喜讯。十九大要研究我们的国家怎么进一步强起来、老百姓怎么进一步富起来,我们这些为国家建设洒下过汗水的人,仍然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0月11日,同学们来到当年的农场教学基地参观,大家在当年的大柳树前合影,追忆上学时的美好时光。徐学胜充满深情地给记者介绍当年的学习、生活场所:这里是餐厅、这是农学系的办公地点、这里是我们的宿舍……几十年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母校的发展令我们这些校友深感自豪,我们山东农大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记者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党的十九大后,国家肯定会进一步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我们农业大学还会有新的机遇,祝愿母校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不断进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