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研究员应邀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作题为“Bt棉花20年:害虫防治新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校长张宪省、副校长王振林分别会见吴孔明并座谈交流。
报告会上,吴孔明回顾了Bt棉在我国20年的发展历程,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分析了Bt棉田种植过程中棉铃虫等重要靶标害虫种群、盲蝽象等非靶害虫种群、瓢虫等天敌昆虫种群的演替规律。吴孔明认为,小农模式下玉米、小麦、大豆和花生等棉铃虫寄主作物所提供的天然庇护所,是Bt棉在我国棉铃虫控制中长期有效的原因;基于杂交二代抗虫棉后代分离的种子的种植,是我国长江流域红铃虫对转基因Bt棉花抗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吴孔明还回答了师生们关注的转基因抗虫小麦、玉米、水稻研发状况、趋势以及涉及的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报告加深了师生们对当前害虫防治和抗药性治理策略的理解,感受到了转基因植保作物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会后,吴孔明专门与专业教师座谈,就植保学科发展方向、国家重大植保问题和科研选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提出科学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科学前沿的三个面向给大家带来深刻启发。
吴孔明长期致力于棉花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2年度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Science、Nature和PNAS等国际SCI源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