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是组织开展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重任,必须用快速发展、高水平发展来回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要求,落实好十九大精神。
  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竞争激烈,如何在新时代更好、更快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同其他高校相比,学校发展受到了校名、办学地域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然而,面对这样的事实,不能只是纠结,只是牢骚,而要深入研究、积极行动,努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当前学校已经着手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务必要传承和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传统优势,并努力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真正使学校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实现新发展。
    “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一直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这样理念的引导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可以说,学校优秀人才的成长、优秀成果的产出,都是遵循这一办学理念的结果。回顾发展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之所以成就了一个较长阶段的辉煌,正是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调整中汇聚了南北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既有良好的学识水平,又具备优良的教风学风,因此在那个阶段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奠定了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在今年学校组织的“院士进校园”活动中,束怀瑞院士总结自己的成长时说,他“在烟台带学生来来回回实习十年,在沂蒙山区支援老区建设十年,在禹城盐碱地改造十年”,这三个十年,他与农村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打下了他教学科研的扎实基础。国家发明一等奖小麦新种质“矮孟牛”的获得,是由于李晴祺教授和包文翊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二十六年的接续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人才队伍基数更大了,学历水平更高了,但相比较而言,我们有些传统优势领域的影响力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个别领域失去了优势。究其原因,诚然有高等学校相互发展竞争加剧的外在压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和成长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学校的优良传统继承好、发展好。现在有些做应用研究的教师把过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实验室和发论文上,不深入了解实际和社会需求,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很难得到现实应用和社会认可。同样,在学生培养上,我们过多通过课堂进行理论传授,实践教学有所弱化,学生的实习也不好保证。这当然与学生数量增加的客观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思想上对实践环节的不够重视,管理上不够到位。这是我们今后应高度重视和加强改进的重要内容,一定要把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真正发扬光大、真正成为我们拿得出打得响的品牌。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对于高校来说,科学的发展首先要尊重教育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在百年办学过程中总结出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跟风,不盲从,用踏实的行动塑造良好学风,走好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11月25日晚,由林学院承办的“旭东园林杯”第七届插花艺术设计大赛在南校区举行,八支代表队以“新时代”为主题展开创作。作为我校学风建设精品活动之一,插花艺术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我校弘扬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平台。摄影报道/聂鑫 王佳鹏
  11月28日,第八届“校园奥斯卡”大型英文话剧表演大赛举办,决赛分为配音表演和话剧表演两大模块。各参赛队伍合理融合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元素,演绎经典剧目。比赛由Zaker新闻客户端泰安频道进行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