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育人的历史责任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1-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认为,要扛起育人担当,就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切实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提出了“两本”的思想:如果说“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那么“四个服务”就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之本。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必须坚持  “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阐明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高校要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程中,在党的领导下,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和推动广大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使思政课能够真正   “抓住眼球、打动心灵”。二是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高等学校和谐稳定。

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确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是解决好   “总钥匙”问题。需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补足精神之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钥匙”问题。二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上的鲜明底色、行为上的根本准则,扣正、扣牢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三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师生“树魂、立根、打底色”,培育优良的大学文化,涵养浓郁的校风学风。四是讲求方式和方法,化育无形、润物无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  “干货”更接地气、更暖人心,有效地溶解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持正确学术导向,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各环节,使学术研究工作始终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理论立场。坚持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抓好教师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这一主力军,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抓好课堂、论坛、网络主阵地,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确保课堂始终成为教书育人的良田沃土。坚持党对高校的组织领导。建强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校长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中、建在学生组织中、建在互联网上,做到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坚定不移抓牢人才培养质量这个生命线。人才培养永远是高校的首要职能。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遵循教育规律,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高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贯穿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加强实践育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抓好实践育人这个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劳动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强化双创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在校园之内,要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着力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合作、交叉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
   全面推进高教领域综合改革。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关键在于深化高教领域综合改革,在于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推进,需要从   “点、线、面”上精准施策。在“点”上,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改革等,最终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效的治理体系、严格的监督体系、有力的保障体系。在“线”上,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管办评分离,在内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人才引进、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管理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在“面”上,重点关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政产学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市场与高校之间的高效协同、科学发展。同时,高校发展不能就高校谈高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开了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简政放权、离开了人才市场和科技市场的建设以及各项社会制度保障,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无法解决。
   (本文刊登在2017年12月13日的《学习时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