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3-13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采取 “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形成课堂教学、课后读书、社会调查紧密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授课中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着力解决理论课教学“虚”和“空”的问题。一是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使理论更好地反映现实,体现时代性,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并回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或迷茫的问题,使理论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共鸣。
  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长征》部分内容时,任课老师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导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重走长征路,由学生团队模拟导游,带领全体学生开展红色虚拟“旅游”。选取长征代表性地点———瑞金、湘江、遵义、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夹金山等,撰写导游词,制作PPT课件,朗诵毛泽东诗词或演唱红色歌曲。最后,老师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概论课中开展分享时政新闻的 “新闻播报”,原理课教师尝试案例教学等,新颖活泼,别具一格,深受学生欢迎;尝试“互联网+思政”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自2016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其具有显著优点:一是学习的方便性。在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任何地方,学生利用互联网可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学生参与度高,使得课堂真正“动”了起来。可以同时开展网上互动和网下互动,在网上学生参与论坛讨论,有专门答疑区,经典问题大讨论;网下翻转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局面,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诵读经典原著,撰写读书体会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由指导教师拟出若干经典读书篇目,向学生公布,任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们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由学生自主决定读什么、何时读、如何读,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即可,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总结中所说的那样:“以往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即使老师讲得很好,也很难在我们记忆深处留下烙印。现在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中,要顺利完成作业,就不得不动手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并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还提高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思政课”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入学后一年半时间里,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自主确定社会调查题目,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到农村、厂矿、社区,深入工农群众,围绕教育、医疗、卫生、环保、养老、农村文化、基层民主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重点考查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思政课”相关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根据学生们的作业完成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经过认真审阅,评选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作品,举办“优秀读书与社会调查报告展”。学院对获奖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探索、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总结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