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院士丰功伟绩传承老师思想风范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5-22
 

  余松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他为我国小麦高产奋斗了一生。他发展了小麦高产理论,创新了小麦精播高产栽培和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为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余老师是我们学生心目中最值得敬重和爱戴的恩师。在余老师逝世两周年之际,由刘观浦、王平、黄有惠、同志主编的《齐鲁时代楷余松烈》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再一次唤起我对余老师的深切思念。
  《齐鲁时代楷余松烈》一书,精选了余老师早年求学,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小麦科研,推广普及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带领山东省小麦专家顾问团、山东省小麦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专家团队选育小麦优良品种,建立小麦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实现全省小麦亩产、总产量10倍增长的珍贵图片269幅。收录了报道余松烈先进事迹的新闻作品及余松烈本人的文搞、来往信件、自述等珍贵文字资料85篇,其中有些文稿和信件资料属首次披露。这些跨越时空的图片和文字,既生动再现了余老师生前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又体现了我们对余老师深切的缅怀。
  余老师逝世后,党和政府、媒体、社会、农大师生和校友没有忘记这位为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2016年9月,余松烈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追授“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0月,余松烈铜像在学校落成;2017年6月,滕州市筹划建设“余松烈院士小麦科技馆”。
  阅读 《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一书,在缅怀余老师科教兴农业绩的同时,更应该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弘扬余老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沿着正确的学术成长道路前行。余老师不断向生产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研工作。1997年12月,余老师在学校庆祝他当选院士的大会上发言,讲述了成长的体会:“我既没有高学历,又没有出国留过学,是一个国内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我所搞的小麦学又不是一门高精尖的学科,我自己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我认为我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党和劳动人民对我的培养,各级领导、同志们对我的支持,以及我能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他崇尚学以致用,主张科学研究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既要理论研究的创新,站在学科前沿,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继承余老师 “扎根农村,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乐于奉献,用农业创新成果和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优良传统。以余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农大人在科教兴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山东农业大学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写照,是指引我们创办高水平大学的精神法宝。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坚持余老师 “面向社会办教育,立足生产搞科研,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余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总结创新了校本部———校内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三段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我们要沿着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做好教学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文章,出人才、出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像余老师那样重视生产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余老师认为,“高素质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而且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是密切的结合。书呆子成不了人才,空想者成不了大事,蛮干者遭致失败,自古皆然”。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工作的标准,属于应用科学的农业科学更是如此。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创新,不仅仅是发表在论文上,更重要是在实践上。要看是否对发展农业生产有作用,是否为农民所接受,是否对农民有利益。
  在长期工作中,余老师始终把生产中的难点、热点,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他重视实践,在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的反复实践中,研究总结出冬小麦深耘断根理论、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然后用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去指导生产实践。走的是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线。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像余老师那样善于用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工作。他自觉贯彻农业“八字宪法”,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和农艺农机结合,重视土壤、肥料、用水、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善利用和对小麦根系生长规律、吸肥规律、光合产物的贮存与转运等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在小麦栽培管理中,他主张良种良法配套,提倡运用良种、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科学浇水、精播、植保、促控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小麦亩产水平。余老师用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学习余老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农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1949年,余老师辞去在上海新农出版社的工作来到山东,看到当时我国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3公斤、山东小麦平均亩产量只有41.2公斤、粮食严重不足的情景,他就决心通过选育小麦优良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增加小麦的产量,为国家生产更多的小麦,造福人民。67年来,余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农村蹲点,下麦田考察指导小麦生产,从不间断,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化作了田间指导生产的实际行动。他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传承老师的思想风范,我们就要学习余老师人民科学家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说:“山东农大人的精神应该是,自强不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敢为人先、勇攀高峰、服务三农”。他心系小麦生产,在90岁高龄时,仍然到田间察看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攻关的情况,提出小麦亩产800公斤目标。
  我们无比敬重余松烈院士人民科学家的思想风范,他是我们心中永远怀念和敬仰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