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 落墨见高襟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11-21
 



  走进艺术学院柳涛教授的办公室,墙上的一副雪景图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此图看似普通,实则寓意深远,用柳涛老师的话解释,“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同时,蕴含着生命的坚韧和活力。”这幅画的作者便是他本人。都说画如其人,在柳涛老师沉稳、内敛的外表下,涌动着对生活、对绘画的无限激情和活力。
  柳涛,现为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水墨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墨画院院聘画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屡屡获奖。


求学问道


    柳涛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热爱。“那个时候当地没有美术特长班,也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就是几个爱好美术的同学组成美术小组,以自学为主。”柳涛感慨地说,“不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同学们可以参加各种培训班,请老师指导。”到现在为止,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学习惯。
  升入中学,学校开设美术课,他的美术课成绩每次都是班里最高的。高中时对绘画的热爱仍旧不减。当时柳涛的文化课成绩很好,在班里担任班长,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时代,班主任老师想将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但是基于对美术的热爱,他毅然选择走美术这条道路,谢绝了老师的好意。1987年,柳涛凭借优异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据了解,当年山东师范大学在淄博地区仅招收一名美术考生。
  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后,柳涛主攻写意国画,先后受教于张夕杰、张望、宋丰光等几位老师,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手机、电脑在国内还没有普及。柳涛除了读书上课,大部分时间呆在画室里画画,或者外出写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过的画笔和纸张不计其数。山师大求学阶段,长期系统地学习为他今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山师的很多老师都已经是享誉画坛的名家,他们言传身教,使柳涛对所学专业以及自身绘画水平充满了自信,更加坚定了今后的从业道路。
  作画时需要特别强的专注力,特别是写意国画,落笔成型,不容修改,必须胸有成竹,柳涛在作画时一画就是大半天,只是专心作画,不满意的作品就撕掉重来,直到画到自己满意为止。对绘画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了完成一副作品,柳涛往往需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多的时间。在他看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值得的。
  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绘画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鞭策着柳涛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1999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主修花鸟画,受教于当代著名画家郭怡孮、赵宁安、苏百钧、姚舜熙等老师,并于2003年取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艺无止境,他并不满足当前的专业水平,并于2013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访学,研习中国山水画,其目的是拓宽花鸟画的表现语言。
  这一时期对他绘画基本功的打牢、绘画语言的梳理及教学理念的把握至关重要,特别是中央美院临摹—写生—创作 “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对他今后的绘画创作和教学影响深远。


  厚积薄发


    走过青葱岁月,从青年到中年,柳涛始终将绘画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着,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地创作。在他的绘画世界里,花鸟画占据着主要地位。他的画在笔墨上取法宋元,兼及明清,吕纪、林良、徐渭和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都对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用色则显然受到恽南田及居廉、居巢等岭南画派的影响。
  绘画中的运笔以及技法能体现出一个画家的绘画功底,但绝不能用来衡量一个画家的绘画水准。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意境,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传达给观众的绝非仅仅用肉眼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或者超脱于俗世以外的东西。
  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作画之人要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素养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而好的作品恰恰可以反映出一名画家的人文修养。柳涛深谙其中道理,他说:“郭怡孮老师就曾说过,一名成功的画家,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用在画外的,技法上的成功只占百分之四十。”画外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他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以导师赵宁安为榜样,指出作为一位中国画家,每天必做的功课便是读书。
  柳涛在作画之余,广泛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书籍,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他的画深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这与他所读的各类文学、美学作品分不开。近年来柳涛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意境上的表达,从形、神、意三个方面全方位表现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赵立新先生曾这样评价柳涛,他说,“在画兰、画荷之众中,能把兰、荷画得脱俗者一定是不俗之人、有品味之人。柳涛画荷,恰恰印证了我的感觉:那是人和画的和谐统一,是画家和儒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在他的笔下,不论是荷叶还是荷花,不论用墨还是用色,也不论是墨色淋漓还是枯寂冷峻,处处雅字当先,雅逸求胜,把荷之君子之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今,柳涛的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国际美展并获奖。比如,《岁月无声》曾获加拿大首届枫叶杯中国画大展佳作奖,《晨曲》选入第四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并获山东省二等奖;《林幽飞霰急》获“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空谷幽寒》获“翰墨齐鲁”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等。三幅作品先后被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作为优秀作品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艺术百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当代实力派教师花鸟画教学对话》一书。多件美术作品还被选送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韩国、日本展出并收藏。两次赴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学术展览以及新现实主义全国巡展,近期将赴澳大利亚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文化交流项目。
  除此之外,在学术研究上柳涛也颇有建树,他的专业论文先后发表于 《美术》、《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美术之友》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获省委、省政府二等奖1次,获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次。主编、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设计色彩》、《设计素描》等5部。主持和参与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等省厅级以上课题5项。出版《柳涛作品集》和《花鸟画水墨新现实表现》等2部专著 。


诲人不倦


    柳涛本可以成为一名专职画家,之前他亦曾供职于泰山画院,如今却在山东农大任教,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解释:一方面喜欢山农大的学术文化氛围,他说:“一句‘登高必自’的校训就让人感受到了农大历史的厚重和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教,然后知困,”发现自身不足,进而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改进。他本身也喜欢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同学们,“乐于施教”也成为他任职高校的理由之一。
  他给学生们上 《素描》、《建筑速写》以及《中外美术鉴赏》等课程,告诉他们要重视基本功练习和积累。自2005年开始,几乎每年他都会带上学生到安徽宏村、江西婺源等地进行写生,半个月的时间与学生们同吃同住,指导学生作画,还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人身安全问题,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
  在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酷爱国画的同学,时常跑来向他请教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其讲解。对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他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他们的理解水平,反复修改课件,并精心组织上课语言,力求用浅显易懂的话将专业知识讲明白、讲透了。
  在他看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之前做学生时,我的老师是这样教我的,现在作为教师,我也应该用爱心、耐心对待自己的学生。”柳涛郑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