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和“金课”已经成为高教领域的热词,“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得到了高等学校乃至社会上一边倒的叫好。那么,什么是 “金课”?什么是中国大学的“金课”?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建设中国大学的“金课”?
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建设中国金课”,重点讲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 “金课”,二是打造五大“金课”,三是建设“金课”的五大保障。
一、什么是“金课”
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随即在8月份,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整顿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的文件。
什么是“水课”?“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低阶性就是学生不用抬腿就可以通过,课程中没有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没有学生素养的养成。陈旧性就是陈旧、过时的课。不用心的课,说严重点儿就是没良心的课。学生可以不走心,听听就可以通过,这种课我们不仅要淘汰,还要让它成为过街老鼠,成为老师羞于拿出来的课,成为学生抵制的课。
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一,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对本科生毕业认证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毕业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其二,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
二、打造五大“金课”
在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我们要下大力气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 “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
1.线下“金课”。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讲课堂革命。什么是课堂革命?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silence,课堂上很安静,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睡、拼命吃、拼命玩,互不干扰,一片祥和,就是没有拼命跟老师学习。第二重境界叫answer,老师提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种互动跟没有互动差不多。第三重境界叫di鄄alogue,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这种课是好课。第四重境界叫critical,有批评质疑的味道在其中,学生不仅和老师有互动,还能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跟老师还有点小争论。最高一重境界是debate,有争论、争辩,甚至还有争吵,老师讲的学生可以不同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看法。
2.线上“金课”。“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一种新课———慕课(MOOC),是有生命力、有前途、有未来的课,是有可能通过网络改变教育的课。我们2017年推出了首批490门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们一共要推出3000门国家级线上“金课”。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线上的课线下的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模糊了分界的混合课。比方说翻转课堂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式,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我们要大力推广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每个学校都可以建、可以用、可以学,充分应用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线上“金课”的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
现在很多学校不让学生用手机,但在课堂上,手机也可以用来和老师互动。管、堵不如疏、导。这些课使我们感觉到确实要有课程革命,确实要有教与学的革命。
4.虚拟仿真“金课”。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的课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虚拟仿真,我们看中的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如果说“互联网+教育”的课深刻地影响了今天,那么“智能+教育”有可能开启教育的未来。我们一方面在做“互联网+教育”,另一方面要紧紧跟踪、探索创新“智能+教育”。未来 “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将有可能成为新的教育形态。对此,大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兴趣和敏锐,要敢于先吃螃蟹,中国的教育有可能为世界提供真正的中国方案。
为什么要建虚拟仿真 “金课”?因为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了高等学校实验、实习、实训中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问题。
5.社会实践“金课”。“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赛推出了两堂中国最大的课。一堂课叫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另一堂课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两堂大课,一个解决的是接班人的问题,就是思政的问题,另一个解决的是建设者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的问题。这两门课都属于我们所说的“金课”。
三、建设“金课”的五大保障
建设中国“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为建设中国“金课”提供五大保障。
1.政策保障。教育部连续出台加强本科教育的系列政策,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4个部委联合出台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治、卓越新闻、卓越农林、卓越教师和基础学科拔尖2.0版的计划。
2.组织保障。11月1日,新时代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这个规模最大、覆盖最全、水平最高的由5500多专家组成的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包含111个教指委和40个分教指委,覆盖了本科教育的92个专业类和630个专业,将成为一流本科建设的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
3.机制保障。要率先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打造“金课”;实施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建设1万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的精品课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国家 “金课”,打造1万门省部级一流线上线下的精品课程;推进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继续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4.评价保障。要把“金课”建设作为一个核心要素,把“金课”建设要求落实到具体观测点上,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硬杠杠”和“硬指标”,把“金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没有“金课”、好课,就不能成为国家的一流专业。
5.经费保障。教育部正在进行各级各类教育评价标准制定和完善工作,要让政策机制跟上去,形成配套。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将通过多种途径,把中央教改项目教育专项资金向建“金课”方面倾斜,加大对建设国家和地方“金课”的支持力度,使改革真正惠及学生,真正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体现。
展望未来,如果我们建设了两万门中国“金课”,在92个专业大类、630个专业都有“金课”,既有公共课“金课”,也有专业课“金课”,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金课”,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金课”,还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金课”,使“金课”异彩纷呈、多种多样,我们就可以说拿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杀手锏,打造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的金钥匙,从而让三个“一去不复返”变成现实。三个“一去不复返”指的是: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 “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愿景怎么才能变成现实?就是要建设更多的“金课”,淘汰直至消灭“水课”。
(本文根据作者2018年11月24日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