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上课一定要带着手机!”
课程微信群里收到这个信息,2016级材料化学专业的刘静有点 “懵圈儿”:“平时上徐老师的课,手机是绝对不敢带的,徐老师可是化学院出了名的严格。”
徐老师,就是化学学院的副院长徐静教授。在学生心里,她“有想法”;在同事看来,她“能折腾”;在领导眼里,她“敢革命”。
课堂可以“改一改”
“周一晚上,我上选课系统一看,27个人!这是学院开设的专业分流课,人数很符合我一直设想的研讨式课堂的要求,临时起意决定‘改一改’。”徐静说,“我在群里让大家自发分成6个小组,没想到几分钟学生就反馈了分组情况。”
徐静介绍,当时已经晚上9点多,下通知后她脑子里一直在“导演”第二天的课堂情景。考虑成熟后,她开始修改课件,把大部分知识性内容删掉,只保留了提纲,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学生课上要讨论的问题。
课程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第二章“树脂与助剂”中“塑料的分类与性能”这一节。“往年这门课人数较多,基本就是‘填鸭’模式,课上得比较枯燥,学生考试前猛背知识点,学期末考试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不应该是大学课堂的样子。”徐静反思到,“学生厌烦的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空洞的说教。”
她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少,表达能力欠缺锻炼,这对于学生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是硬伤。那节课上,她把教学内容分解到6个小组,针对高分子加工成型中最常见的通用塑料,设计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工程塑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6个知识点,让学生当堂用手机查阅资料,各小组分别领取了要讨论的问题。徐静发现,除了选课的27个学生,还多了五六个旁听生,所以临时增加了一组聚合物聚碳酸酯(PC)。
“咱们的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上课模式,一开始放不开,都在那小声嘀咕,我就鼓励他们大胆讨论、争辩,形成各自小组的观点。”她说,“学生已经上过文献检索课,平时我也鼓励大家看英文文献,再根据我提示的关键词,对学生来说,查阅难度并不大。”
“我们几个人一起上网查资料,感觉问题多的就像是个‘无底洞’,遇到不了解的概念,就想知道为什么,查到自己的问题能和这个概念挂上钩才行。”刘静觉得那是自己上的最投入的一次课。
整堂课上,每个小组根据徐老师给定的关键词查阅资料,激烈讨论。徐静则穿梭其间,和学生互动交流,合适的机会嵌入建议———“发现了什么问题”“准备怎么解决”,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去思考、去总结。
徐静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不提前“导演”好,合作学习可能会变成优秀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而她设计的课堂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延伸到师与生、生与生,甚至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
“这种学习方式就像是思维导图,一个枝节衍生出来好多小枝节,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后面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样知识才更完备。”李洁庆幸自己选了这门“以后可能用不到”的课。
孙作晨是上台做总结的小组代表,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站在台上会忐忑不安,但是讲课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探究的一种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学习比被动接受会获取更深更广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应变能力。”
“徐老师知识渊博、目光长远、上课科学严谨,但又很接地气,她能记住班里每个同学的名字。上徐老师的课,我能感受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快乐,存在感特强!”学生王亚旎很自豪。
徐静坚信,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适当的时候把课堂“改一改”,老师和学生的体验都会大不同。
由毕业论文引发的“作业改革”
“徐老师让我们高分子实验的所有作业都用软件作图,一开始觉得那么高大上肯定不会,后来一接触,发现比传统作图快捷准确,也得心应手。”2016级材料化学专业的魏爽说。
这样的转变,源于徐老师2018年开启的一场“作业改革”。
徐静告诉记者,化学学院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一直是老师们思考的问题。“一次聊天,老师们说现在的课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作业和毕业论文也让人忧心,我问老师们:如果效果好,课应该怎么上?作业应该怎么写?老师们一致的观点是应该加强实践,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
于是,徐静从实验课作业改革入手,在实验环节加强学生的动手学时,把手写实验报告改为提交电子版。“很多老师说每年看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简直一塌糊涂,基本都不会作图。”她反思到,“大学三年半我们都是让学生拿尺子画图,毕业论文却要求他们软件作图,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徐静把Origin、Chemdraw等绘图软件包发到QQ群和微信群,鼓励学生“大胆作图”“老师相信你们可以做好”。学生们对新鲜方法充满了兴趣,但同时也提出了满满的问题,如此一来她的工作量立刻翻了几倍。
“90%以上的学生作业工整,绘图精美,模拟绘制出的各种高分子结构与性能谱图和反应装置图比我预想的漂亮得多。每一次尝试,学生都能给我惊喜。”
徐老师庆幸,自己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课堂革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如果现在的大学教学还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了。”徐静说,中学课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强化训练,而大学课堂则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过程的探究性,重结果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的课堂,也就是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拒绝一味灌输,我的课堂永远是双向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相长是其乐无穷的。”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真正的获得是学生主动求知而非被动告知,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让学生“会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徐静也坦言了一些无可奈何:有些老师课讲得特别好,但囿于学生人数多、场地限制等因素,不少“改革”的想法施展不开,只得选择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
但她坚信,大学的课堂革命正当其时,老师是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她和她的同事们会继续进行这场静悄悄的 “课堂革命”———逐渐改变评价模式: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加大过程考核尺度,将课堂上“学生学了什么、思维是否被激活、是否真正思考和参与”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永远记得所学知识 ‘具体是什么’,但一定会记得探究过‘为什么’,希望他们能养成会学习的能力。”
下一步,徐静还计划着把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里、搬到仪器设备前,还将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开展教学。回归教与学的本真,这才是大学课堂的真正模样,也是徐老师进行“课堂革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