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是荣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唯一烈士,是永葆初心、勇于担责的民族楷模。伟大如他,为了自己眷恋的家和心爱的国,燃烧了一生。伟大如他,在离去51年后,让听他事迹报告的我们,依然泪流满襟,激情满怀。
大家感动于郭永怀心中无我的博大胸襟,感动于他对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更感动于他对国家对人民的一腔赤诚。他以身许国、不懈进取,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这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将永远照耀我们前行。
科学家郭永怀的人生之路,总是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国际地位,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1956年10月,他放弃这一切,与夫人李佩携幼女郭芹冲破层层阻力回到贫穷但充满希望的新中国。自此,他席不暇暖,宵衣旰食,日夜奔波,孜孜以求于对科研难题的探索与破解,引领力学走上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他都是关键支撑者之一。1968年12月,因遇飞机失事,他和警卫员用生命保护住了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重要数据。
真英雄郭永怀做的是惊天动地事,却愿做隐性埋名人。他常常匆匆离家,一别数月,却从未告诉过李佩他在做什么。他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把培养年轻人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不要为名利所累”,是他对追随学生的嘱托。他自己从回国之日起,就把个人科研上的得失置之度外,不管给了年轻人多大帮助,都不在论文上署名,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勇于担当,快速成长。1965年1月,他们夫妻将多年积蓄捐赠给国家;他牺牲后,李佩又将许多贵重之物捐出,直言“捐就捐了,要什么仪式”。
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描述的正是郭永怀这样的国之楷模。他在美国时不但生活优渥,还有时间弹钢琴、搞摄影,和朋友一起吃烧烤、玩游艇。回国后,他大部分时间在气候环境恶劣的高原和戈壁,与年轻人一起喝苦水、啃窝头、住帐篷,风餐露宿。他认为,读书人要懂得自己强国的使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用自己的科学探索与学术突破让祖国科研实力得到提升、国际地位得以提高,就是科学家的最大成功。
质朴厚德、脚踏实地的农大人,也一直在践行郭永怀式的科学家精神。为了让中国人放心吃馒头,余松烈院士常年奔波于田间研究小麦栽培技术;为使苹果产业快速提升,束怀瑞院士一度扎根于沂蒙山;为了让小麦高产更高产,于振文院士常驻兖州农家院儿;李晴祺教授26年磨一剑创制小麦新种质“矮孟牛”;克隆山羊白雪、制定控释肥国际标准、禽白血病净化等学术突破让中国人有了更多国际话语权。这种肩扛责任为农兴国、矢志不渝努力攀登的基因,更在一代代农大人身上传承、血中流淌。克隆小麦雄性不育、玉米抗纹枯病等国宝级基因的年轻学者,都是新一代从海外归来的年轻科学人。
我们学习郭永怀,就是学习他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和一心为公、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从他这面镜子里,领悟奋斗的动力怎样让梦想成真,使命的牵引如何让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
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让我们在初心和使命的照耀下,从郭永怀式的科学家身上,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保持奋斗激情,汲取前进力量,跑好自己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