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山东农业大学校园五彩斑斓,学生们三五成群边说边笑地穿过这怡人的景色,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学楼。这里面就有农学院大二学生朱芮娴和她的同学们。“杨老师在《土壤学》课上给我们讲有关的国家政策,还有他如何围绕农业生产问题做研究,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学好专业将来在农业行业一定能有所作为。”
朱芮娴口中的杨老师就是山东农大的杨越超教授。“最近,我们团队根据济宁、东营、临沂等地的水稻栽培模式,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新型肥料,效果很好。”和山东农大的很多专家一样,杨越超常年行走于学校和农田之间。
“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考题,也是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只有交好这份答卷,我们的主题教育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
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型农人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校教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发展始终紧密相连。从事农业科研,更要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对农民负责。”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大教授束怀瑞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果树事业,他的爱民爱农情怀让“土生土长”的山东农大李玲教授深受感染。
李玲在五莲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时,经常与农民一起工作在果园里、林果间,由此当地农民都喜欢称她为 “田间地头上的副县长”。“为了便于与果农们随时交流,李老师建8个微信群,成员大概有1000多人。今年挂职返校后,她仍每天在群里发送病虫害防治、修剪技术等内容。”硕士研究生陈修淼佩服地说,“我跟着李老师学习解决生产问题的技能,也被她为林果产业提质增效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现在,他和数十名李玲的学生在五莲县果业企业“扎根”。
主题教育中,山东农大印发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文件,要求导师把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训实践、就业指导中,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成为“规定动作”。前不久,学校还出台了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文件,提出每1个学分有4个思政案例的要求。
“以前觉得给学生教好知识、带着他们做好课题研究就行了,通过主题教育深入系统学习才知道,引导学生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现在感觉责任更明确了,担子也更重了。”林学院年轻教师于晓艳说。
为培养出更多“一懂两爱”的农业人才后备军,山东农大还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设立“振兴菁英”班,与农大肥业科技公司从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联合培养学生。学校也为公费农科生“量身定制”三农政策与法规、现代农企经营管理、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以把他们培养成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
做好科学研究产出重大成果
11月1日,山东农大校长张宪省在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员师生上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时说,作为农业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瞄准生产一线难题,开展前瞻性、关键性科学研究,为强农兴农提供更加有力的成果支撑。
纹枯病是严重威胁农作物生长的病害,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通吃”,但由于缺乏很好的抗病亲本材料,学者们一直无法找到攻克它的关键点。而不久前,山东农大储昭辉教授成功地从玉米中克隆了全球首个抗纹枯病基因,并揭示了该基因产物通过调控细胞壁重要组分木质素合成而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新机制,为水稻、玉米以及其他作物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与改良提供了靶标。10月1日,这一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自然—遗传学》发表,成为山东农大人给祖国母亲最好的生日礼物。
储昭辉说:“这个病害严重危害国家粮食安全,这十多年来我一直聚焦纹枯病的基础研究。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作为一名党员要带头讲情怀、讲奉献、讲坚持,带头‘十年磨一剑’,给其他老师、给青年学生打出样子来。”
近期,山东农大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不久前率领团队两破冬小麦全国单产记录的李斯深教授,正在围绕“山农29”“山农30”两个品种开展拓展攻关,“不仅这两个品种还有潜力可挖,我们还在继续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郝玉金正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已系统解析果树果实品质形成和保持的分子机理与调控机制,证实了MBW蛋白复合体对果实品质的全面影响,“用好这个蛋白复合体,让中国人吃上最好的苹果,这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初心和使命”。面对未来,郝玉金信心满满。此外,该校米庆华教授团队研发出的园艺作物专用调光棚膜、五层共挤棚膜、多条带差异降解地膜等核心应用技术,解决了我国农膜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杨越超教授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磁性自组装型超疏水生物基控释肥料,让控释肥料“穿”上微纳米级“外衣”,使其养分控释期提高1倍左右,实现与大田作物需肥期同步……
扎根田间地头绘出兴农篇章
“山东农大陈学森教授育的‘山农酥’梨优质、耐贮、极晚熟,个头大,吃着很甜、水分高、没渣、里面的核很小,弥补了市场空白,是梨产业更新换代的好品种。我通过村里第一书记了解到这个新品种,今年就想种50亩,为村里的脱贫攻坚助上一把力。”山东单县徐寨镇芦目村农民孟宪启的话语让陈学森特别欣慰。
作为一名老党员,陈学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初心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打造水果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果农通过自己的成果和技术增产致富,这就是我一生要做好的事业。”他选育的近30个苹果、梨等果树新品种及摸索出的配套栽培管理方法,都免费给果农用,刚育成的“山农酥”梨及管理技术短短三年内已在山东泰安、聊城、烟台、济宁、菏泽等地推广过万亩。“尤其在菏泽4区、7县都有了示范种植基地,以梨清膏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山东润中药业有限公司也正在菏泽筹建原料基地。”陈学森正在打造山东尤其西部水果产业振兴的“新样板”。
主题教育期间,山东农大组织100余名专家奔赴菏泽、聊城、临沂、泰安等22个贫困县现场培训、技术指导。这也是该校为打通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而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内容之一。
徐剑波对记者说,“五个一工程”,就是借助学校科技和人才力量服务一个整建制区县的优势产业发展,派一名科技副职联系和服务地方,组建一支专业化科技团队,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最终形成学校服务产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机制。
“强农兴农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正在省内兖州区、汶上县等10余个县示范推广测墒补灌与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大于振文教授说。现在学校200余名专家教师,长期分布在192个县、910个村、162个企业的1100多个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服务,成为党的“三农”政策宣传队、农业科技传播者,一手带出了凯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蒙阴县京合富民专业合作社等不少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