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年来,山东农大师生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融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重大战略,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绘出了新时代的“山农画卷”。
丰收时节,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生、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俊科因为在决战脱贫攻坚、科技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科协表彰的全国28名优秀基层科协“三长”之一。同时,禾丰种业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示范田种植的“山农28”获得856.9公斤高产,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山农28”是朱俊科的老师、山东农大赵檀方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师生协力发展小麦种业服务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新时代学校办学发展的重要遵循。一年来,我们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服务“三农”事业的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引导专家学者瞄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实际需求开展科技攻坚和成果推广,把最好的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
立德树人,让学生奉献三农的信念更加坚定“我的老师余松烈院士生前一直教导我,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栽培专家于振文告诉记者,“余先生研究的小麦精播技术,我研究的氮肥后移技术,都在小麦生产上得到大范围推广。作为农业大学的老师,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不断研究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和栽培技术,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
陈思是山东省首批公费农科生,面对面聆听于振文院士的教诲,是她口中“最美好的学习经历”。今年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公费农科生科技支农,陈思就在老家东平县帮着种植大户老陈解决难题,不懂的就通过视频现场求教学院老师。“陈大哥家地里的麦子参差不齐,以为长了许多野麦子,想拔掉它。我当时有点拿不准,通过视频请教老师后,确定性地告诉他那不是野麦子。因为麦种纯度不够,麦苗才七高八低,比较凌乱。”了解到这片地的播种量一亩地有40斤,陈思告诉老陈应该把麦种量减到十七八斤,余松烈院士发明的小麦精播栽培技术,农学院的学生都了解。陈思还把自己掌握的施肥、浇水、用药、壮穗等许多知识端了出来,让老陈高兴不已。
齐鲁学堂是山东农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项目,入选学生原则上3年完成本科阶段课程,5年完成研究生阶段培养。这批学生专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采取小班授课,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大二就能进入实验室,早早参与科研。中国工程院院士、园艺学院束怀瑞教授等学术“大牛”经常与齐鲁学堂的学生座谈,不但作学术上的引导,更勉励他们在农大学风校风的熏陶中,形成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联系实际的品质和风格。
动物科技学院齐鲁学堂学生董旭晟,跟着牛专家、导师王中华教授,经常跑牛场观察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连续多年担任全国牛精英联盟山东农业大学负责人。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一年多,在《生态养奶牛新模式》一书中任编委,参与《奶牛营养学》编写和国家标准《饲料瘤胃可发酵有机物(FOM)测定方法》制定。几年下来,董旭晟还获得了多次国际会议、短期出国学习培训的机会,今年6月又刚刚申请到山东省留学基金资助。
今年5月,植保学院姜淑霞老师又一次来到山东夏津指导林下蘑菇种植。她的学生聂阳,早在学校读书时,就经常跟她一起在全省各地跑,学到了“种蘑菇”真经,也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巨大潜力。毕业后,聂阳成为了推广林下蘑菇的代言人。在德州夏津县,他们培育出了羊肚菌、大球盖菇、猴头菇等食用菌,并实现了桑黄的大规模栽培。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拓展,他们在全国26个省累计推广8000多亩,使3000多农户人均增加收入4万元。遇到问题,聂阳经常回校请教,姜淑霞团队也把几百万资金的省级扶贫项目放在了夏津县,让当地农户脱贫攻坚有了底气。
园艺学院研究生王尧,暑假跟随导师李玲教授,在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指导果农种葡萄和苹果。“我们发现当地农户种植葡萄时不舍得束果,就和他们讲,束果后葡萄个头大,卖相好,价格高。果农们按我们教的方法束果后进行管理,今年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去年,山东农大在北庄镇设立了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博士生们有了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服务的“根据地”。暑假里,几十名博士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分批次来到北庄镇,开展果树、蔬菜、病虫害和智慧农业等多方面科技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张宪省提出,农业大学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并增加针对性实践课程。“学校调整学科和专业的目标,就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方向,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乡村振兴对新型人才的渴望。”张宪省说。
强农兴农,让教师奋战在乡村振兴主战场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史庆华教授帮助泗水县瓜农致富的故事在当地被口口相传。吕孝东家五亩地的吊蔓栽培小型西瓜,每亩产量近万斤,地头批发价就达6元钱。史庆华不但帮了吕孝东一家,还推动当地成立了合作社,引进优质品种,让合作社瓜农分阶段、分批次栽培,拉长采摘期、错开上市高峰、避免价格战。合作社还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网络电商对接,走进抖音、快手直播间,让泗水西瓜成为“网红西瓜”和“贵族西瓜”。农大教授的专业技术和扶农助农情怀,为泗水西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一年来,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山东农大全员参与、人人出力,组专家团队、送技术成果、引资金项目、建特色企业,专家教授们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写在山东省脱贫攻坚的征程中。
在省委组织部开展的“第一书记”行动中,山东农大先后派出20位“第一书记”,在东平县、沂水县等对口帮扶10个村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工作队获评全国扶贫先进工作队。如今正在沂水县工作的已是第四轮“第一书记”工作队伍。从去年4月到任以来,他们按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目标要求,深入调研,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研究产业振兴对策,办实事、解难题,争取多类项目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邀请几十名学校专家入村到户科技帮扶。修公路,安路灯,上项目,治理河道,栽植绿化苗木,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焕发蓬勃生机。
今春疫情期间,山东农大一大批专家向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提出小麦生产、瓜果蔬菜运输等系列报告,被迅速采纳使用。省派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四进”工作组用一个个具体行动为群众送政策、解难题,充分展现农大人的工作力度、速度与温度。工作组发现徐家楼乡大官庄村8个扶贫产业大棚中的果蔬在生长中遇到问题,马上邀请园艺学院魏珉教授过去为他们“支招”。“魏教授细讲解土壤酸碱度、营养液配置、病虫害防治等蔬菜种植管理方面的技术,还帮我们做大棚建设规划。”山东云农公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中华告诉记者,“我们还互加了微信,以后可以随时请教。”
每到春季,最让农民头痛的病虫害防控问题之一就是蚜虫。植保学院刘玉升教授创造的“生态化以虫治虫”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成为绿色防控理论结合实际的典型案例,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点赞。经过20年不断改进,刘玉升团队成功探索出了“早春蚜虫繁育之前或数量比较稀少时,将其天敌培育出来”致胜法宝,建立了异色瓢虫生态化生产繁育并控制蚜虫的技术系统。“减少农药使用、助力生态植保,这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的应该做的事!”刘玉升说。
今年苹果开花时节,机电学院王金星教授团队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设计的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在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宁庄岭村1500多亩果园里大显身手。通过云端平台,专家在线指导,果园老板刘万林足不出户完成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预警等管理,全方位实现种植生产作业远程实时监管。因为省时省力、规范高效、安全可靠,这套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受到过果农们追捧,让王金星团队的年轻人、科技特派员王冉冉对推广应用充满了信心。“很多人打电话发微信咨询这套系统,说是打算引进过去。”
强筋壮骨,为绘好“三农”画卷夯实根基
8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张宪省团队关于植物茎端分生组织发育调控机制的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从分子水平解析茎端干细胞激活因子和增效因子相互依存的作用模式,解决了困扰植物学家多年的关于植物干细胞调控的诸多疑问,填补了近20年来干细胞调控领域关键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空白。三个关键因子之间精细的相互作用模式对实现茎端分生组织内干细胞的动态平衡具有特殊意义。
2020年,是山东农大学术集中突破的一年。三四月间,前后不到一个月,农大科研人员与CNS来了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演绎了由参与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导研究的重大科技攻坚“三部曲”。卢从明教授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细胞》主刊,深度阐释了叶绿体蛋白运输和分选机制。段巧红教授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自然》主刊,在分子与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机理,为解决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作物杂交育种中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山东农大作为唯一通讯单位的成果登上《科学》主刊,并成为封面文章,孔令让团队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据了解,孔令让团队的这篇封面文章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Science文章,也是我国小麦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领域首篇CNS三大主刊文章。袁隆平院士认为这是一个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目前,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预备试验和山东、安徽区域试验,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
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持续爆发,为学校写好“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答卷提供了坚实保障。这里既有山农科研人员甘于坐科研“冷板凳”的寂寞坚守,更得益于学校落实省委人才强省战略,打造形成的农业高科技人才“磁场效应”。
孔令让告诉记者,2014年他的首期“泰山学者”期满考核时,成果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专家组和学校看到了他的不懈努力和良好进展,给了“优秀”等级,纳入下一期管理支持。
不止是对孔令让,山东农大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一直坚持以质量为导向,重方向看过程。学校定期举办考评会,邀请院士和国内权威专家,为大家的研究工作把脉会诊,查找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们重在分析高层次人才的选题方向是否符合国家重大需求,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新颖,学校考评的重点也不是文章是否出来以及经费是否到位或者获得了什么奖项。只要方向对,只要进展好,就可以通过考核。
“我们尊重科研规律,更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徐剑波说,“学校一直不断完善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机制,永远倡树‘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品质,让人才甘于并敢于静下心来等待花开。”
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段巧红收到过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2017年决定回国发展时,她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当年我7月底到校,8月初上班,使用经费、仪器设备,一路绿灯,20万元以下的通过竞价系统几天完成,实验室很快就建设起来正常运行了,非常鼓舞人心。”段巧红说。
在韩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王宏伟是孔令让团队的骨干成员,是《科学》主刊论文的第一作者。他笑着对记者说,自己是孔教授等了4年才等来的“助手”。“孔老师2008年就可以配助手,我2012年进校后,他一直在观察我,反复考验,才把我纳入了团队。坦白说,老师在观察我,我其实也在观察老师,观察学校。农大的科技成果就是对着老百姓的饭桌和钱袋子,能真的帮大家脱贫致富。这样的工作才真的有价值,才能让人觉得生命有意义!”王宏伟说。
爱民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基因,就这样传承在一代代专家的血脉和自觉中,这也正是山东农大半个多世纪矢志不渝、硕果累累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