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研团队解析蔬菜废弃物利用新机制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0-09-10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周波、高峥课题组联合研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 《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Technology),揭示了绿色大豆皮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物质转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功能演替规律,为筛选促进蔬菜堆肥的高效菌剂提供了理论参考。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其中蔬菜废弃物(尾菜)达到约5亿吨,未利用部分超90%。这些未被利用的蔬菜废弃物往往被随意丢弃,而蔬菜废弃物在短时间内腐烂变质,产生大量臭气和渗滤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好氧堆肥是目前处理农业废弃物常用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菌对废物进行吸收、氧化、分解,可以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被国家大力倡导和推行。
   周波和高峥教授课题组以绿色大豆皮和玉米秸秆为材料,在对其进行好氧堆肥过程中,采集了包括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样品进行系统研究。该团队通过理化分析表明,好氧堆肥可以有效地将绿色大豆皮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他们还在高通量测序分析时发现,堆肥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不同的时间序列,并找了堆肥嗜热期的细菌标志微生物及堆肥嗜热期、降温期的真菌标志微生物。
   该团队对样品的共存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发芽指数代表了影响细菌群落的关键理化特征,同时发芽指数、pH、富里酸和温度等因素共同影响真菌群落。他们在分析预测样品有关指标功能时发现,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是堆肥过程中的主要代谢途径,腐生菌是堆肥过程中的主要真菌营养方式。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和山东省一流学科等项目经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