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玉米黄澄澄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0-13
 

  金秋时节,玉米金黄。近日,泰安市岱岳区的大汶口镇汶粮专业种植合作社和马庄镇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丰收的玉米田里,先后迎来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试验示范的夏播玉米进行籽粒直收实打测产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测产。测产报告显示,“登海111”和“MC121”籽粒直收实打验收亩产分别为918.5公斤和834.1公斤;在农药减施三分之一、化肥减施四分之一的情况下,减肥减药技术使玉米增产5%以上,品质提升更加显著。
  这两项技术的指导者都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分别是农学院张吉旺教授团队和植保学院李向东教授团队。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多年来,山东农大专家为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常年奔波,不懈努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贡献着科技力量。
  10月8日,在大汶口镇籽粒实打测产现场,专家们经过抽样、丈量、实打、机械收获脱粒、称重、水分测定等环节,测定“登海111”平均亩产918.5公斤,“MC121”平均亩产834.1公斤。
  测产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认为,山东农大的核心示范田玉米长势良好,光热资源挖掘充分,密植增产技术效果明显。机械化籽粒直收节本增效,真正把高产高效结合起来,实现了玉米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是玉米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是今后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张东兴教授表示,加快推进玉米籽粒机收,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增强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提高玉米产业竞争力,根本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夏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要选用耐密植、脱水快、宜机收的中早熟玉米品种,提高整齐度是关键,确保密度是基础,提高成熟度是保障,‘抓两头强中间’,进一步把农机农技农艺相结合,形成配套合力。”项目负责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科学家、农学院教授张吉旺介绍,目前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越来越成熟,今后还要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新型职业农民,引导种植户转变观念,提高机械化程度,使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价格更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合作社负责人庞慧告诉记者,“从播种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按照张吉旺教授指导的‘一增四改一晚’技术体系统一管理,整个玉米生长周期‘七分种三分管’,玉米棒子个个穗大粒饱。玉米收粒技术,效率高、损耗小,每亩地能省50到70元。”
实现农作物绿色安全生产,同时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是“十三五”期间农业领域的研究重点。在10月10日和11日分别在泰安市岱岳区和济宁市汶上县的两个减肥减药玉米测产点,专家组分别在示范区和对照区随机取样,测定株距、行距,计算亩穗数,调查穗行数与穗粒数。经测算,岱岳区示范田较对照田农药用量减少36.29%,化肥用量减少20%,亩产量793.53公斤,亩增产46.05公斤,增产率为6.28%;汶上县示范田与对照田相比,农药用量减少33.73%,化肥用量减少22.89%,亩产量778.84公斤,亩增产44.12公斤,增产率为5.8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植保学院李向东教授介绍,在课题实施中,他们摸索总结出了具有黄淮海区域特色的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方案。通过优选肥料种类,用腐殖酸控释肥代替普通化肥实现化肥的减施增效。为了实现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他们研发了玉米种衣剂专用成膜剂和耐雨水冲刷喷雾助剂。通过在种衣剂中添加功能性成膜剂,延长了种衣剂的持效期,能有效控制玉米生长后期的蚜虫;在农药中添加耐雨水冲刷喷雾助剂,能有效减少农药流失、提高利用率和保护土壤环境。两种助剂的科学使用达到了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的目的,对蚜虫、穗虫、南方锈病、小斑病和褐斑病都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在化学防治措施外,课题组成员还利用玉米与绿豆间作技术减少化学杀虫剂和氮肥的使用。课题组骨干成员郑方强教授介绍,绿豆能吸引昆虫天敌,且根系有固氮作用,能培肥地力。他们研究发现4行玉米2行绿豆间作效果最好。虽说玉米行数少了,由于边行效应,玉米穗变大,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玉米的总产量也提高了。绿豆如果采收,农民就多一份绿豆的收入;如果不采收翻入土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会更为丰富,是一项很好的有机替代技术。
  在10月10日泰安市岱岳区举行的全国引领性技术玉米籽粒机收观摩交流会上,来自农业部科教司、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和十几个省市的玉米专家,听取了李向东课题组的介绍。大家对这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非常认可,认为该技术是对促进玉米绿色高效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