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知名大学开设一门通识课程叫“似是而非”,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联袂授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这门课相当受欢迎,教室“一座难求”。
“似是而非”,这门课的名字初听让人莫名其妙,再细看内容,瞄准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似是而非、容易迷惑人的事物!“人体健康、免疫、疫苗中的伪科学”“基因能算命吗”“用简单的数学发现谬误”,还有对时下最时髦的“量子波动速读”的揭露,说是“似是而非”,实则用知识勘破谬误,用逻辑辨明是非。知识的讲授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逻辑推理、独立判断、平等说理。
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要有思维的含金量。坦白说,这门课涉及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常识,相当部分是中学生就应该掌握的,现在看来,有些人掌握得不好,或者只是掌握了知识而不会将其运用于逻辑推理,也就是缺乏思维能力。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教学偏重于知识灌输、忽略了实际运用,偏重于标准答案、忽略了思维启发,偏重于审美体验、忽略了理性思考,以至于有些大学生依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逻辑框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育不仅是教人道理,更要教人怎么讲道理。面对一些社会问题,伪科学、养生陷阱、传销迷局、网络谣言等,是狂批怒怼、发泄情绪,还是有理说理、循循善诱?显然后者效果更好。如果更多人在课堂上掌握了逻辑推理和科学常识这两样武器,学会谦和有礼的交流,以理服人是否会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情绪多一些理性?
教育不是传授单一的知识,更要提升科学素养。打破文理界限、专业界限,多学科教授共开一门课,内容生动鲜活、贴近现实、针对性强,“似是而非”这类通识课之所以受到追捧,折射出人们对提升科学素养的迫切需求。好的课程不是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当然,这个理想目标不是靠一门通识课就能实现的,但倘能推而广之,让更多“似是而非”课走进课堂、走向社会,毫无疑问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让伪科学无处存身。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