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束怀瑞院士在五莲县指导果树生产 杨宇 摄影
“总体来说农民仍是经济困难的群体,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在农村。我们搞农业科学的,不管是研究基础科学还是生产技术,一定要了解中国农民,要为农民的致富多做点事。”说这句话的人是束怀瑞。
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果树栽培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他在果树根系、果树营养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出版了《果树栽培生理学》《苹果综合标准》《苹果学》《果树栽培理论与实践》等著作,为我国果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束怀瑞认为,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根本在根系。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果树栽培和管理工作中仅注重地上部分,在修剪整形、浇水施肥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却很少有人研究地下的根系。它们有哪些功能、如何影响果树生长等问题,几乎没有人留意。
束怀瑞自1954年起就开始研究这些“非主流”内容,是我国较早从事果树根系研究的专家。当时,他为了观察根系生长状态,在学校果园里建起一个简易根窖。两年后又建成了一个165平方米的根窖,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根窖。
束怀瑞通过根窖对根系有了新的认识,经过多年研究,他提出了根系“是生态变异大、对环境适应阀值小的非整体性补偿器官”“是果树的营养源、信号源和耐逆调节多变体”等重要观点。后来,他结合在果树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等方面的成果,提出了“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的观点,成为果树栽培管理的重要理念。
20世纪70年代,苹果专家束怀瑞把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撒”向田间。他来到鲁西北的禹城县蹲点,推广幼树密植丰产技术。禹城常年土地旱、涝、碱灾害严重,人们形容这里“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
由于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当时禹城是“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的经济落后地区,当地果树平均亩产量不到400公斤。束怀瑞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当地不仅土壤盐碱化严重,而且土层下面还有很硬的“粘板层”,导致水渗不下、根扎不下;雨季时,容易积涝导致果树黄叶、落叶;旱季时,表层土壤水分容易蒸发,加剧干旱。
束怀瑞在对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沟肥埋草技术。通过挖深沟打破粘板层,在沟底铺40厘米厚的秸秆形成隔盐层,再填土栽树,这样既防夏涝又抗盐碱,还能为土壤提供较丰富的有机质。他们还采用了双行密植的方法让果树接受更多阳光。
1975年,他们用这项技术栽了2000亩苹果和梨。栽植后,束怀瑞为农民办学习班,讲解各个时期的果树管理技术。四年之后,这些果园在粗放管理条件下,平均亩产都在2000公斤以上。
1982年,束怀瑞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沂蒙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蒙阴县为基点开展 “山区苹果园旱地节水高产研究”。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但由于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里的农业生产一直比较落后。蒙阴县有94%的面积是山区丘陵,土壤十分贫瘠,交通闭塞。当时全县有5万多亩果园,大部分果园产量极低,甚至有些多年不结果。虽然大家知道缺肥缺水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直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为了研究有效可行的栽培管理措施,束怀瑞带着学生钻山沟、进果园,进行大量分析研究。他提出简单易行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并在当地条件最差的九里岭选择了一个常年不结果的苹果园进行试验。
果园在采用该技术后,第二年,果园亩产 350公斤,到 1985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采用这项技术,当时每棵树的成本只有2.4元。技术简便易行、增产显著,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并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重点推广技术,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47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达7.6亿元。
如今果树成了蒙阴县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种果树发家致富。据统计,2019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果品总产量30.9亿斤,总产值52.1亿元。
1989年,束怀瑞又主持了“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大面积技术研究”课题,对全省18个县市区的108万亩果园进行开发。到1993年,开发园区平均亩产由最初的 129公斤提高到1010公斤,总增产15.5亿公斤。
束怀瑞认为,发展果树产业效益高,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对果树生产提质增效进行深入研究,在果园局部优化、简化栽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果品品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推出了多项新技术。
束怀瑞常常称自己是 “有点专业知识的农民”,他一直保持谦虚、朴实的作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也经常到农村调查、指导生产,并在研究总结果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 “果园土壤局部优化、分层管理技术”。束怀瑞最常穿的依旧是黑布鞋和灰夹克,他的学生回忆,在学校第一次看到束怀瑞时感觉“他刚从果园回来,简直就像个老农”。
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上寨村农户尹承俊清楚地记得,束怀瑞仅到他的果园就专门指导了七八次,“有一次他来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但他坚持冒雨看果树长势,鞋上、裤子上都是泥水。八十多岁的老人了,真让人佩服。”
有人说,70年前的中国,吃个苹果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如今,苹果作为日常水果出现在百姓餐桌十分普遍。这中间,有国家大力推动技术扶贫的政策支持,有果农辛勤耕耘洒下的汗水,也离不开科研人员扎根一线解决果树生产难题的探索和付出。
(摘自《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