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霞老师的蘑菇情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2-04
 


  11月8日,记者在夏津县黄河故道的万亩杨树林下,看到了一片片闪耀着红色或者褐色光泽的大蘑菇,它们粗粗的腿儿,肥肥的盖儿,宛如一枚枚小钢炮。这种蘑菇就是近些年大火的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因为在林下仿野生种植,吸收日月光华充足,色泽、口感、营养等指标颇佳,深受市场欢迎,近几年在山东省及国内多个省市快速发展。这些蘑菇基地是植保学院姜淑霞老师的指导栽培基地。
  如今在大球盖菇种植和研究圈内,提起专家人选,大家都会想到姜老师,各地请她作报告或者指导生产的邀约不断。而姜老师跨进这一行,也是受命于“危难之时”,没想到就这样走了下来,还把蘑菇种得风生水起,香飘中华大地。


半路出家的菌物老师


  今年58岁的姜淑霞从教的很多年里都是森林保护专业的老师,拿过学校的教学质量奖,主持过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取得过泰安市的科技进步奖。2010年,植保学院计划开办菌物专业,但是没有老师,没有实习基地,学院领导动员姜淑霞来参与。“有机会开辟个新方向,也挺幸运的,但是最早的那几年真的是太难了。”如今,十年过去了,姜淑霞对经历过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
  在建设菌物基地的过程中,院领导提出指导意见后,考察选址、找人设计、写汇报材料、做基础预算,姜淑霞就开始了不厌其烦地说话、跑腿、熬夜、求人。菌物专业共14门专业课,有七八门课的大纲都是她一个人写的。但是留给她印象最深的,还是上山采蘑菇,为学生准备上课所用标本和实验材料。
  泰山周围蘑菇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上山下坡地采蘑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当时已年近半百的姜淑霞。“没有各种蘑菇,我们拿啥给学生认识蘑菇,做实验呢?市场上卖的蘑菇种类少,而且都是鲜嫩的,没有孢子。”一次次的爬山,拉伤了姜淑霞的膝盖。有次外出采蘑菇正好遇到下雨,慌忙下山过程中她还扭伤了脚腕。她觉得不是大问题,没有恢复好就继续奔波,结果又扭伤了。反反复复几次后,就成了旧伤,如今走路稍微多了就疼。膝盖因为受损厉害,后来采用激素治疗,结果人就开始变胖了,走路更加困难。
  2011年菌物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了,但是一些学生的专业思想并不稳固。姜淑霞就领着学生在实习基地和学校周围的玉米地里种蘑菇。什么榆黄蘑、黄伞、大球盖菇、猪肚菌、羊肚菌等,每一茬都不重样,学生觉得比在实验课上研究菌丝有意思。她和同事们多方争取经费支持,带着学生去食用菌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产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课堂上,姜淑霞持续不断地给学生鼓劲儿。慢慢地,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学来越多,一些学生还成了铁杆粉丝。
  张秀停是姜淑霞带的研究生,女孩子风风火火,对种蘑菇充满挚爱,先后在济宁任城和梁山两家食用菌企业做技术员,在哪里都是骨干担当。张金和刘书程都是姜淑霞任班主任的2011级菌物专业学生,两个人还先后担任班长。“我们班班风和学风都特别好,2012和2013连续两年零挂科,拿到了山东省优秀班级的荣誉。姜老师不但在学业上对我们严格要求,生活中也拿我们当孩子,端午节给我们包粽子,中秋节给我们做月饼。大家都觉得,不努力,就对不住姜老师。”刘书程告诉记者。这几个孩子对蘑菇的热爱与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球盖菇在山东的普及。


勇推后浪的蘑菇导师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公布了第二届全国林业草原行业创新创业大赛结果,山东农业大学报送的“林下赤茸——赤松茸种植技术助力精准扶贫”获得二等奖;去年11月,该项目获得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农业农村组银奖;在这之前,项目还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省级决赛金奖等多个奖项。这些项目的负责人都是已毕业研究生聂阳,指导教师都是姜淑霞,团队的主要成员则是在校学生。姜淑霞就这样推着“后浪”们前行,倾心相受,不惧辛苦。
  聂阳告诉记者,他是森林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大三那年考研途中,听了姜老师的一个讲座,迷上了种蘑菇,于是放弃原来的准备,投考在姜老师门下。姜老师实验室当时有其他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他如果接着做,能很快出论文,但他意志坚定就要做蘑菇。在姜老师指导下,他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奔波在市场调研,帮着企业做培养基质,发菌丝,在两年的学习中进一步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2016年硕士毕业,他跑到武汉给一家菌物企业做了两年的技术指导,2018年联合同学刘书程和张金,在夏津县注册成立了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大球盖菇菌种制作、指导农户林地栽培,一年多种植面积就超过了8000亩,并且将项目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
  对聂阳、刘书程和张金来说,姜老师既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母亲。遇到任何技术难题,姜老师永远是坚强后盾。打电话请教不分白天黑夜,上门指导也是家常便饭。他们在夏津连续办了五六期大球盖菇种植培训班,姜老师场场到,但是从不收讲课费。姜老师还与他们联合申请了山东省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帮助本地贫困户通过林下栽培大球盖菇脱贫致富。刘书程和张金两个人结婚时,姜淑霞和丈夫赶到现场祝福。对聂阳的个人问题,姜老师更是反复叮咛。
  聂阳、刘书程和张金这三个创业小有成就的毕业生,如今也成了山东农大的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具体指导“菌行天下”创新创业团队。“菌行天下”团队成员现有近百人,成员来自全校多个学院。
  学生的成长,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姜淑霞选育大球盖菇的品种,更是经过一层层选育驯化出来的。他们将全国搜集来的菌株,在南校区三个大棚里,每茬都种三个地点,春暖棚、冬暖棚和林地,三组数据都要指向某东西好,反复一季季地种,一层层地进行高温锻炼,确定了试验材料。后来他们选育出适合不同温度的10多个优良菌种推广,并培育出大球盖菇“山农球盖3号”。该品种不但高产,生长周期也从65天缩短到45天。
  桑树枝条中的野尻霉素降血糖是业内常识,但是如何把桑枝基质中的野尻霉素富集到大球盖菇上,也是业界难题,经过三年的摸索,姜淑霞已经找到了简便的办法,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激活林下经济的技师


  与其他食用菌栽培相比较,大球盖菇种植技术较为简易、粗放。一般栽培过程是将栽培基质堆积发酵,铺到栽培床上,播种后再上一层覆土和覆盖物,发菌催菇后大蘑菇就会蓬蓬勃勃生长起来,在多种林地里都能栽培。栽培的基质,可以是玉米、棉花的秸秆,苹果、桑树等果树的枝条,也可以是碎木屑、玉米芯之类,经过适当碾压、打碎处理,再加上营养土、草炭等配料。姜淑霞团队为山东省十几种常见、量大的农林产业下脚料做了60多个配方,筛选出10种高产的基质配方,有利于不同栽培区的种植户就地取材,降低栽培成本。
  说起来简单的技术,但是生手还是很容易遇到难题,姜淑霞不断在各地奔波耐心指导。泰安的种植户在底料发酵的过程中,翻堆不及时,里外温度不均,里面热得发臭了,表皮儿的温度却一直上不去。济宁的一家种植合作社在播种后,因覆土技术不到位,蘑菇长时间只见菌丝不见长个头。她看到现场后提出解决方案,很快蘑菇就钻出地面来了。所以在夏津县村民韩东海家里,姜淑霞反复嘱咐他,“一定要多跟学生们多沟通,真正种起来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2015年起,姜淑霞参加山东省科技厅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基层行”活动,足迹遍布省内多个县市,主要就是讲大球盖菇的种植,不少单位派到地方的“第一书记”,也请她去讲课。大家都把大球盖菇叫作“扶贫蘑菇”,按照现在的行情,一亩林地产量能到3500公斤左右,一公斤价格30元,一亩大球盖菇能卖到一万三四,除去菌种和基质的成本,落个七八千元没有问题。随着姜淑霞等人的努力,大球盖菇在全省、全国迅速发展,山东省十几个地市都有栽培,百亩以上的基地有十几处,面积总数达到近2万亩。在全国第一届和第二届大球盖菇产业大会上,姜淑霞都应邀作报告,好评如潮,贵州省湖北、河南等省产业扶贫大会上,姜淑霞也是重要报告人。她的努力,得到整个产业好评。
  如今,不仅在夏津县黄河故道的杨树林、济宁任城的法桐林,日照、潍坊等地的油桃大棚、葡萄大棚等也开始种大球盖菇了。“林地气温低,深冬时节就不适合种了,设施油桃、设施葡萄等大棚内在冬季闲置时节,正好可以种一季大球盖菇,一亩棚地可多收两三万块钱。
  在把主要精力放到大球盖菇上面之前,姜淑霞几十年一直从事森林保护的教学和研究,林下栽培蘑菇属于林下经济,让她找到了两个研究方向的结合点。“林下种蘑菇实现了物质、气体和空间的三个循环。秸秆、林木枝条等废弃物作为蘑菇生长基质,菌渣成为土壤优质有机肥,土壤肥力增强,庄稼长得好,树也粗壮,形成物质循环和空间循环。树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蘑菇正好相反,这是气体循环。也正因为含氧量多,所以林下的蘑菇好吃,风味浓郁。我们推广大球盖菇,就是让百姓见到经济效益,地方政府看到生态效益。”姜淑霞解释。
  正如多年同事刘振宇教授所说,姜淑霞老师推广的是林下经济,实际上是做的是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成就的是绿水青山。